编者按: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春天里,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动全国两会精神、省两会各项部署、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实落细,见行见效,凝聚全校师生员工戮力同心、奋勇争先的精神动力,即日起,学校官网开设“学思践悟争先出彩”专栏,集中展现全校上下的学习动态、思想感悟、贯彻举措、创新实践、经验成果及师生先进典型事迹,引导激励广大师生以学铸魂、以思促行、以践显效、以悟赋能,积极投身建成全国知名全省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火热实践中,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团结奋斗、笃行不怠,贡献积极力量。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全面增强学校科研创新能力,推动社会服务提档升级。我校教育工作者笃志力行,加压奋进,脚踏实地,辛勤耕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争做加快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奋楫者。
——题记
近日,河南省科技厅公布了2025年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名单,我校动物医药学院副教授、兽医学科骨干成员、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张晓战申报的应用基础项目《VP2蛋白关键氨基酸变异影响猪塞内卡病毒抗原性和致病性的机制研究》喜获2025年度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这是我校首次获批该类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
猪塞内卡病毒是全球养猪业的“隐形杀手”,疫苗研发长期受困于其快速变异特性。张晓战聚焦这一“卡脖子”问题,积极申报并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扎实推进项目实施,他认真追踪病毒变异动态,带领团队在豫南某猪场驻扎3个月,采集上千份样本,从一个氨基酸的微小变异入手,带领学生废寝忘食地奋战在实验室,最终锁定VP2蛋白的3个关键变异位点,解锁了病毒变异的“基因密码”,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为精准防控提供了理论支撑,并基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在SCI 1区Top期刊发表数篇研究型论文。

“科研的终极目标,是让实验室的成果转化成养殖场的‘盾牌’。”张晓战坦言,“没有前辈们的托举,我就无法打通从实验室到养殖场的最后一公里。”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在老教师邓同炜、李新正、卢建洲等人的指引下,他叩开河南丰源和普农牧有限公司、 河南天成鸽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大门,确立了“新发动物疫病防控”这一扎根产业的研究方向。如今,他接过“传帮带”的接力棒,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团队。从“教学标兵”到“科技副总”,他带领团队成员在一线实践中淬炼本领。团队累计获批纵向经费95万元、横向合作经费140万元。
“科研与育人如同DNA双螺旋,缺一不可。”对于如何协调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张晓战恳切地说。为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他创新实施“问题导向+实战赋能”教学模式,课堂上,用养殖场疫情案例重构《兽医传染病学》知识体系;实验室里,让学生从病原分离到疫苗设计全程参与;产业一线,带领学生与养殖户共克难题。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张老师的课,总能用养殖场案例‘点活’理论知识。”学生兴奋地说。同学们在张晓战的悉心指导下斩获了第七届全国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技能大赛中特等奖、单项优异奖,创下我校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最优成绩。跟随张晓战做毕业论文的多名学生成功考取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研究生,就业的学生也成为用人单位的“香饽饽”。
从青涩学者到省优青项目主持人,从初登讲台的教学新手发展为育人骨干,张晓战以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以矢志不渝的勤恳,探索着科研与育人交织的“双螺旋”之路,也将继续为“农科攀峰”不懈奋斗!(聂丹 吕元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