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春天里,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动全国两会精神、省两会各项部署、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实落细,见行见效,凝聚全校师生员工戮力同心、奋勇争先的精神动力,即日起,学校官网开设“学思践悟争先出彩”专栏,集中展现全校上下的学习动态、思想感悟、贯彻举措、创新实践、经验成果及师生先进典型事迹,引导激励广大师生以学铸魂、以思促行、以践显效、以悟赋能,积极投身建成全国知名全省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火热实践中,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团结奋斗、笃行不怠,贡献积极力量。
近日,我校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申报的河南省重点研发项目《羊肉及副产物风味控制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获批立项,获得130万元经费支持。4月11日,该院召开了项目启动研讨会,全力推进项目实施。这是践行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工科强链”,赋能预制菜产业链发展的新实践。
在河南省现代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四个产业链中,我校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承担了预制菜产业链等两个产业链的技术支撑。怎么理解“工科强链”?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邹建认为,“工科是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核心学科,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是核心驱动力。‘工科强链’以国家重大战略及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强化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关键要素,增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主动对接社会经济主战场,立足我省不同地区食品产业基础和特色,聚焦产业需求与发展瓶颈,构建“战略规划-平台搭建-技术攻坚-产业转化”四维联动体系,服务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工科强链”之路。
科研平台是“工科强链”的主阵地。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食品工业协会共建河南省预制菜技术创新研究院;与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成功申报了省预制菜产业创新联合体;成功申报了省酿酒专用粮工程研究中心、省畜禽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预制菜加工与品质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省校企研发中心——畜禽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研发中心,凝聚整合力量,有效开展有组织科研。
青年人才是“工科强链”的主力军。“学院着力强化团队建设,凝练科研方向,通过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召开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研讨会,持续凝练健康食品精深加工核心研究方向,营造潜心钻研、协同创新的科研氛围”,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郭宏伟介绍说,近两年,学院连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2项、科技攻关项目30项,实现纵向科研项目量与质的双提升。其中,邹建主持申报的“预制菜高品质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24年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社会需求是“工科强链”的主导向。聚焦“四高四争先”,锚定我省新兴食品产业需求,学院及时组建团队,起草了《河南省预制菜三年行动方案规划》和《河南省酒饮品三年行动方案规划》,承担了河南省预制菜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等中国工程院规划项目。围绕制约预制菜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先后攻克了物理改性技术改善淀粉基预制菜的功能化品质提升和超声波辅助的呼吸式滚揉等技术难题,研发的低盐低硝技术和多阶段低温蒸煮技术实现了健康预制菜创制,与企业合作研发并推动100余款预制菜新产品上市流通。
推动发展是“工科强链”的主目标。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实施有组织科研以来,科研成果转化取得显著突破。牵头制定1项地方标准、18项团体标准,构建起预制菜产业全链条技术规范体系;承接14项横向课题,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7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科研创新成果在双汇、禾胜合等龙头企业规模化应用,近三年带动新增销售额40亿元、利润5亿元,为河南预制菜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助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今后如何走好“工科强链”之路?邹建谈到,“在我校坚持牧工商一体化协调创新发展的进程中,食品科学等工科学科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对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至关重要。努力加强食品学科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技术创新攻克生产中‘卡脖子’问题,深化产学研用,拓展产业附加值,强化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助力提升产业综合实力,干字当头跑出发展‘加速度’,奋勇争先交出工科强链‘高分卷’。”(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供稿 党委宣传部/文字整理)